《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

首页 / 句子 / | 2022-12-03 00:00:00

1、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2、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3、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5、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6、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

7、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

8、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9、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10、负:倚仗。

11、修敬:致敬。

12、间(jiàn):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

13、立:立刻。

14、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1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

16、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

17、好音:喜欢音乐。

18、靡:倒下,这里指后退。

19、竟酒:直到酒宴完毕。

20、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21、争列:争位次的高下。

22、刎(wěn)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23、齐几:齐国的几邑。按:廉颇伐齐几,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不载,而卷四十三《赵世家》记为“攻魏之几邑”。《集解》认为几邑“或属齐或属魏”。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认为“几是魏邑。……此作‘齐几’误。”

24、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25、纵:纵容,放纵。

26、坚壁:坚守营垒。

27、国:国都。

28、胶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变通。柱是琴瑟类乐器上卷弦的木柱。“胶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转动,也就无法调节弦的高低。

29、将括:让赵括为将。

30、东向:坐西面东。古时帝王以南向为尊,公侯将相以东向为尊。

31、栗腹伐赵兵败事,可参见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赵世家》及《战国策·燕策三》。

32、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33、辄(zhé):立即。

34、强:勉强。

35、委:抛弃。

36、陈:同“阵”。

37、走:赶跑。

38、关于李牧之死,《战国策·秦策四、五》所记与此不同,可参阅。

39、处死:如何对待死。处,处理,对待。

40、发:发作,表现。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1)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60句菁华

1、初:当初,常用在追述往事的开头。

2、言于……曰:对……说。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父坚,为长江太守。兄策,割据江东,封吴侯。孙策死亡,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

3、荆州:东汉的一个行政区,领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等八郡,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及贵州的东部,州治在南阳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国:指孙权割据的东吴。当时孙权虽未称帝,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所以能称“国”。与:介词,跟,同。邻接:比邻接壤。

4、上:指刘琮、刘琦、刘备等。下:指军中诸将。齐同:一致。

5、宜:应该。抚安:抚慰。

6、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同心协力。

7、闻:听说。向荆州:指向荆州进军。

8、晨夜兼道:主语是鲁肃。晨夜,日夜。兼道,一天赶两天的路程。

9、宣:传达,说明。旨:意旨、意图。

10、苍梧:郡名,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市。太守:郡的长官。有旧:有交情。旧,指交情。

11、为:介词,替。计:打算。

12、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今山东省沂水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的主要谋臣,赤壁之战时年仅28岁。谓……曰:对……说。谓后面不紧接所说的话,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13、避乱:躲避战乱。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地方。

14、收众:招收人马。汉南:汉水以南,这里指刘备投奔刘表后在樊城、新野驻军,积聚了一些力量。“江东”“汉南”的前面都省掉一个介词“于”。

15、此句指刘琮降曹,荆州被曹操占据,刘备失去抵抗的地盘。用武:施展才能。

16、王室之胄:王室的后代。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胄:后代。

17、盖世:超过当世,没有人比得过。

18、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19、合:集合。江夏:郡名,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刘琦做江夏太守,驻军于此。

20、众:这里指军队。远:指远道。疲敝:疲劳不堪。敝,坏,这里指疲劳到极点的意思。

21、必蹶上将军:《孙子兵法·军事篇》“五十里而争利。必蹶上将军。”蹶,跌倒、挫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蹶”。上将军,指“主帅”。

22、逼,迫。兵势,军队的势力。耳:罢了,语气词。

23、束:绑起手来。表示就擒,指投降。

24、治:治理、训练。

25、方:将要。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于:介词,在。

26、张昭:字子布,孙权的谋臣。

27、不顺:不顺乎理。

28、且:连词,况且。大势:优越的形势。以:介词,凭借。

29、悉浮以沿江:把(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悉,全部。浮,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代词“之”,使船浮,就是开动船只的意思。以,同“于”,在。

30、愚:对自己的谦称。谓:说,认为。迎之:迎接他,即投降他。之,代词,代曹操。

31、下曹从事:各曹从事中最低的官员。曹,古时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从事,“曹”的长官。

32、从吏卒:使吏卒跟在后面,意思是带着吏卒。从,跟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跟随”的意思。

33、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34、其实:他的实质。其,他的,代词。实,实质。

35、以:介词,凭借。神武:超人的武略,指军事才能。雄才:杰出的才干。

36、横行:纵横驰骋。

37、汉家:汉朝。除残去秽:翦除残暴,去掉污秽。残,残暴。秽,丑恶。“残”“秽”在这里比喻坏人。

38、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指当时马超、韩遂割据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关西:函谷关以西。

39、仗:依靠、凭借。舟楫:泛指战船。楫,船桨。

40、盛寒:严寒。

41、势不两立:根据情势,双方不能同时存在。势,情势、状况。两,双方。

42、是夜:这天晚上。

43、开此议:提出这种主张。开,提出。议,主张。

44、以实:根据实际情况。校:核对。之:代词,代曹操的军力。

45、公瑾:周瑜的字。

46、邂逅:副词,偶然、万一。不如意:指战事不利。

47、便还就孤:就回到我这里来。还,回来。就,走近、靠近。

48、赞军校尉:官名,相当于参谋长。

49、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50、指言:指点着、谈论着。

51、使:派,驱使。羸兵:体弱的兵。负:背。

5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3、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54、提出不懂的问题。

55、讨论分段。

56、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57、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8、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59、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60、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2)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

1、彼:那个。此:这一个。

2、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同心协力。

3、请得:意思是“希望能够”。请,允许我。得,能够。吊:慰问(死者的亲属)。

4、论:谈论。天下事势:就是天下形势。

5、行将:即将。

6、托:托身,依靠。

7、子瑜:诸葛瑾,字子瑜。

8、见:谒见。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孙权在此驻军。

9、海内大乱:指汉末黄巾起义以及随后军阀割据的局面。海内,四海之内,指*。

10、断:决断,决定。

11、十万之众:这里指全吴的军队。

12、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13、者,语气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表停顿,没有意义。奉辞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曹操南击刘表,是打着汉献帝的旗号的。

14、不顺:不顺乎理。

15、且:连词,况且。大势:优越的形势。以:介词,凭借。

16、不足:不值得。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与图大事”就是“与之图大事”。

17、何以言之:就是“以何言之”,凭什么这样说呢?之,代词,代鲁肃可迎操而孙权不可迎操这件事。

18、失:“使……失去”,动词的使动用法。孤:王侯自称。

19、时:当时,这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孙权的主将和谋臣,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吴人称之为“周郎”。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33岁。受使:接受使命。番阳:县名,今江西省波阳县。

20、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21、兼仗:又依靠。兼,又。仗,依仗、依靠。父兄之烈:指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功业。孙权江东割据的基础是孙坚打下的,孙坚死后,孙策统领所部,割据江东。烈,功业。

22、兵精:军队精锐。足用:物质充足。用,名词,物资。

23、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指当时马超、韩遂割据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关西:函谷关以西。

24、为:成为。

25、仗:依靠、凭借。舟楫:泛指战船。楫,船桨。

26、此天以君授孤也: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意思是说,天要让我成功,所以给我配备了这么一个得力的辅弼之臣。

27、复:又,再。

28、料:估计。虚实:指真假。

29、且:并且。已久疲:久已疲惫。

30、难卒合:难以一下子集合起来。卒,突然、一下子,后来写作“猝”。

31、子敬:鲁肃的字。程公:程普,他原是孙坚手下的将军,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前发:先出发。

32、办之:对付他(曹操)。办,治、对付。之,代词,代曹操。者:助词,表示假设。决:决战。

33、以……为……:派……任……。左右督:正副统帅。督,当时军队的统帅。

34、逆:迎,这里是“迎击”的意思。

35、助:协助。画:谋划、筹划。方略:策略。

36、不利:失利。

37、盖:黄盖。最著前:居于最前面。著,居于。

38、中江:江中心。举帆:拉起船帆。

39、吏士:下级军官和士兵。立观:站着观看。

40、顷之:一会儿,顷刻之间,这个“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没有意义。

41、坏:崩溃。

42、华容道:通到华容县的路。华容,指古华容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非指今华容县(在今湖南省北部)。步走:从陆路败逃。

43、兼:兼有。饥:饥饿。疫:疾病。

44、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5、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46、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7、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48、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49、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50、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3)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30句菁华

1、终:最后。

2、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3、速:招致。

4、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5、谗:小人的坏话。

6、殆:快要。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8、礼:礼待。名为动。

9、势:形势。

10、为:治理

11、故事:旧例。

12、当:如果

13、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16、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7、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20、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21、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22、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27、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8、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29、良将犹(副词,还)在

30、始(才,副词)速祸焉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4)

——《孔雀东南飞 》译文及注释 40句菁华

1、素:白绢。这句话开始到“及时相遣归”是焦仲卿妻对仲卿说的。

2、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儒家的经书。

3、大人故嫌迟:婆婆故意嫌我织得慢。大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婆婆。

4、不堪:不能胜任。

5、始尔:刚开始。尔,助词,无义。一说是代词,这样。

6、区区:小,这里指见识短浅。

7、贤:这里指聪明贤惠。

8、伏惟:趴在地上想。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小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9、取:通“娶”,娶妻。

10、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11、谢:辞别。

12、伶俜(pīng)萦(yíng)苦辛:孤孤单单,受尽辛苦折磨。伶俜,孤单的样子。萦,缠绕。

13、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短袄上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

14、箱帘:箱,衣箱。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15、珰(dāng):耳坠。

16、兼愧:更有愧于……

17、却:从堂上退下来。

18、初七及下九: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朝时候,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9、隐隐:和下面的“甸甸”都是象声词,指车声。

20、区区:这里是诚挚的意思,与上面“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21、若见录:如此记住我。见录,记着我。见,被。录,记。

22、逆:逆料,想到将来。

23、无誓违:不会有什么过失。誓,似应作“諐”。諐,古“愆(qiān)”字。愆违,过失。

24、悲摧:悲痛,伤心。

25、丁宁:嘱咐我。丁宁,嘱咐,后写作“叮咛”。

26、娇逸:娇美文雅。

27、其往欲何云:往后打算怎么办。其往,其后,将来。何云,这里指怎么办。

28、处分:处置。

29、渠(qú)会:同他相会。渠,他。一说是那种相会。渠,那。

30、登即:立即。

31、交语:交相传话。

32、舫(fǎng):船。

33、龙子幡(fān):绣龙的旗帜。

34、适:刚才。

35、不举:办不成。

36、父母:这里偏指母。

37、弟兄:这里偏指兄。

38、日冥冥:原意是日暮,这里用太阳下山来比喻生命的终结。

39、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重府。

40、交通: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5)

——小石潭记原文 40句菁华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击的响声,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使动用法,使…鸣。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嵁(kān):不*的岩石。

4、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5、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6、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7、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8、居,停留。

9、宗玄:作者的堂弟。

10、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

11、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12、从:自,由 。

13、行:走。

14、见:看见。

15、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6、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6.坻:水中高地。

17、嵁:不*的岩石。

1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9、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20、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22、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隶:附属,随从。而:表修饰。 从:跟随,动词。

23、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4、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25、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26、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2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2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29、以为: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30、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31、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32、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3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34、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35、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36、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37、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8、移步换景

3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0、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扩展6)

——《论语》著名句子及译文 30句菁华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9、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7、食不语,寝不言。

1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2、子曰:“有教无类。”

23、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6、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2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8、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