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

首页 / 句子 / | 2022-12-02 00:00:00

1、彼:那个。此:这一个。

2、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同心协力。

3、请得:意思是“希望能够”。请,允许我。得,能够。吊:慰问(死者的亲属)。

4、论:谈论。天下事势:就是天下形势。

5、行将:即将。

6、托:托身,依靠。

7、子瑜:诸葛瑾,字子瑜。

8、见:谒见。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孙权在此驻军。

9、海内大乱:指汉末黄巾起义以及随后军阀割据的局面。海内,四海之内,指*。

10、断:决断,决定。

11、十万之众:这里指全吴的军队。

12、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13、者,语气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表停顿,没有意义。奉辞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曹操南击刘表,是打着汉献帝的旗号的。

14、不顺:不顺乎理。

15、且:连词,况且。大势:优越的形势。以:介词,凭借。

16、不足:不值得。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与图大事”就是“与之图大事”。

17、何以言之:就是“以何言之”,凭什么这样说呢?之,代词,代鲁肃可迎操而孙权不可迎操这件事。

18、失:“使……失去”,动词的使动用法。孤:王侯自称。

19、时:当时,这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孙权的主将和谋臣,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吴人称之为“周郎”。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33岁。受使:接受使命。番阳:县名,今江西省波阳县。

20、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21、兼仗:又依靠。兼,又。仗,依仗、依靠。父兄之烈:指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功业。孙权江东割据的基础是孙坚打下的,孙坚死后,孙策统领所部,割据江东。烈,功业。

22、兵精:军队精锐。足用:物质充足。用,名词,物资。

23、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指当时马超、韩遂割据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关西:函谷关以西。

24、为:成为。

25、仗:依靠、凭借。舟楫:泛指战船。楫,船桨。

26、此天以君授孤也: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意思是说,天要让我成功,所以给我配备了这么一个得力的辅弼之臣。

27、复:又,再。

28、料:估计。虚实:指真假。

29、且:并且。已久疲:久已疲惫。

30、难卒合:难以一下子集合起来。卒,突然、一下子,后来写作“猝”。

31、子敬:鲁肃的字。程公:程普,他原是孙坚手下的将军,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前发:先出发。

32、办之:对付他(曹操)。办,治、对付。之,代词,代曹操。者:助词,表示假设。决:决战。

33、以……为……:派……任……。左右督:正副统帅。督,当时军队的统帅。

34、逆:迎,这里是“迎击”的意思。

35、助:协助。画:谋划、筹划。方略:策略。

36、不利:失利。

37、盖:黄盖。最著前:居于最前面。著,居于。

38、中江:江中心。举帆:拉起船帆。

39、吏士:下级军官和士兵。立观:站着观看。

40、顷之:一会儿,顷刻之间,这个“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没有意义。

41、坏:崩溃。

42、华容道:通到华容县的路。华容,指古华容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非指今华容县(在今湖南省北部)。步走:从陆路败逃。

43、兼:兼有。饥:饥饿。疫:疾病。

44、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5、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46、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7、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48、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49、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50、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阅读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1)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60句菁华

1、初:当初,常用在追述往事的开头。

2、言于……曰:对……说。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父坚,为长江太守。兄策,割据江东,封吴侯。孙策死亡,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

3、荆州:东汉的一个行政区,领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等八郡,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及贵州的东部,州治在南阳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国:指孙权割据的东吴。当时孙权虽未称帝,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所以能称“国”。与:介词,跟,同。邻接:比邻接壤。

4、上:指刘琮、刘琦、刘备等。下:指军中诸将。齐同:一致。

5、宜:应该。抚安:抚慰。

6、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同心协力。

7、闻:听说。向荆州:指向荆州进军。

8、晨夜兼道:主语是鲁肃。晨夜,日夜。兼道,一天赶两天的路程。

9、宣:传达,说明。旨:意旨、意图。

10、苍梧:郡名,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市。太守:郡的长官。有旧:有交情。旧,指交情。

11、为:介词,替。计:打算。

12、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今山东省沂水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的主要谋臣,赤壁之战时年仅28岁。谓……曰:对……说。谓后面不紧接所说的话,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13、避乱:躲避战乱。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地方。

14、收众:招收人马。汉南:汉水以南,这里指刘备投奔刘表后在樊城、新野驻军,积聚了一些力量。“江东”“汉南”的前面都省掉一个介词“于”。

15、此句指刘琮降曹,荆州被曹操占据,刘备失去抵抗的地盘。用武:施展才能。

16、王室之胄:王室的后代。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胄:后代。

17、盖世:超过当世,没有人比得过。

18、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19、合:集合。江夏:郡名,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刘琦做江夏太守,驻军于此。

20、众:这里指军队。远:指远道。疲敝:疲劳不堪。敝,坏,这里指疲劳到极点的意思。

21、必蹶上将军:《孙子兵法·军事篇》“五十里而争利。必蹶上将军。”蹶,跌倒、挫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蹶”。上将军,指“主帅”。

22、逼,迫。兵势,军队的势力。耳:罢了,语气词。

23、束:绑起手来。表示就擒,指投降。

24、治:治理、训练。

25、方:将要。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于:介词,在。

26、张昭:字子布,孙权的谋臣。

27、不顺:不顺乎理。

28、且:连词,况且。大势:优越的形势。以:介词,凭借。

29、悉浮以沿江:把(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悉,全部。浮,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代词“之”,使船浮,就是开动船只的意思。以,同“于”,在。

30、愚:对自己的谦称。谓:说,认为。迎之:迎接他,即投降他。之,代词,代曹操。

31、下曹从事:各曹从事中最低的官员。曹,古时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从事,“曹”的长官。

32、从吏卒:使吏卒跟在后面,意思是带着吏卒。从,跟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跟随”的意思。

33、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34、其实:他的实质。其,他的,代词。实,实质。

35、以:介词,凭借。神武:超人的武略,指军事才能。雄才:杰出的才干。

36、横行:纵横驰骋。

37、汉家:汉朝。除残去秽:翦除残暴,去掉污秽。残,残暴。秽,丑恶。“残”“秽”在这里比喻坏人。

38、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指当时马超、韩遂割据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关西:函谷关以西。

39、仗:依靠、凭借。舟楫:泛指战船。楫,船桨。

40、盛寒:严寒。

41、势不两立:根据情势,双方不能同时存在。势,情势、状况。两,双方。

42、是夜:这天晚上。

43、开此议:提出这种主张。开,提出。议,主张。

44、以实:根据实际情况。校:核对。之:代词,代曹操的军力。

45、公瑾:周瑜的字。

46、邂逅:副词,偶然、万一。不如意:指战事不利。

47、便还就孤:就回到我这里来。还,回来。就,走近、靠近。

48、赞军校尉:官名,相当于参谋长。

49、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50、指言:指点着、谈论着。

51、使:派,驱使。羸兵:体弱的兵。负:背。

5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3、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54、提出不懂的问题。

55、讨论分段。

56、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57、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8、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59、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60、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2)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

1、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2、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3、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5、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6、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

7、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

8、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9、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10、负:倚仗。

11、修敬:致敬。

12、间(jiàn):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

13、立:立刻。

14、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1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

16、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

17、好音:喜欢音乐。

18、靡:倒下,这里指后退。

19、竟酒:直到酒宴完毕。

20、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21、争列:争位次的高下。

22、刎(wěn)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23、齐几:齐国的几邑。按:廉颇伐齐几,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不载,而卷四十三《赵世家》记为“攻魏之几邑”。《集解》认为几邑“或属齐或属魏”。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认为“几是魏邑。……此作‘齐几’误。”

24、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25、纵:纵容,放纵。

26、坚壁:坚守营垒。

27、国:国都。

28、胶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变通。柱是琴瑟类乐器上卷弦的木柱。“胶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转动,也就无法调节弦的高低。

29、将括:让赵括为将。

30、东向:坐西面东。古时帝王以南向为尊,公侯将相以东向为尊。

31、栗腹伐赵兵败事,可参见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赵世家》及《战国策·燕策三》。

32、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33、辄(zhé):立即。

34、强:勉强。

35、委:抛弃。

36、陈:同“阵”。

37、走:赶跑。

38、关于李牧之死,《战国策·秦策四、五》所记与此不同,可参阅。

39、处死:如何对待死。处,处理,对待。

40、发:发作,表现。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3)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30句菁华

1、终:最后。

2、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3、速:招致。

4、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5、谗:小人的坏话。

6、殆:快要。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8、礼:礼待。名为动。

9、势:形势。

10、为:治理

11、故事:旧例。

12、当:如果

13、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16、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7、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20、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21、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22、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27、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8、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29、良将犹(副词,还)在

30、始(才,副词)速祸焉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4)

——屈原《离骚》译文及注释 60句菁华

1、高阳:颛顼之号。

2、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3、孟:开始。

4、锡(xī):赐。

5、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6、代序:指不断更迭。

7、惟:思虑。

8、踵武:足迹,即脚印。

9、齌(jì)怒:暴怒。

10、正:通“证”。

11、既:本来。

12、峻:长。

13、芜(wú):荒芜。

14、冉冉(rǎn rǎn):渐渐。

15、练要:心中简练合于要道。

16、法:效法。

17、众女:喻群臣。

18、偭(miǎn):违背。

19、绳墨:正曲直之具。

20、异道:不同的道路。

21、厚:厚待。

22、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23、缤纷:极言多。

24、众:众人。

25、《九辩》《九歌》:相传是启从天上偷带到人间的乐曲。

26、五子:指夏康等兄弟五人。

27、羿:指后羿。

28、日:天天。

29、用而:因而。

30、私阿:偏私。

31、上征:上天远行。

32、修远:长远。

33、后:在后面。

34、蔽:掩盖。

35、绁(xiè):拴,系。

36、高丘:高山。

37、春 宫:东方青帝的居舍。

38、保:依仗。

39、有娀(sōng):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40、鸣逝:边叫边飞。

41、远集:远止。

42、闺中:女子居住的内室。

43、信修:诚然美好。

44、九州:泛指天下。

45、女:美女。

46、吉故:明君遇贤臣的吉祥故事。

47、矱(yuē):度。

48、咎繇(jiù yáo):夏禹之臣。

49、晏:晚。

50、未央:未尽。

51、折:摧毁。

52、直:竟然。

53、他故:其他的理由。

54、羞:通“馐”,指美食。

55、象:象牙。

56、晻蔼(ǎn ǎi):旌旗蔽日貌。

57、翼:古代一种旗帜。

58、委蛇(wēi yí):旗帜飘扬舒卷的样子。

59、乱:终篇的结语。

60、国无人:国家无人。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5)

——《弟子规》全文译文 40句菁华

1、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2、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3、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4、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5、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6、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7、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8、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9、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10、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11、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12、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13、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14、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15、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16、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17、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18、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19、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20、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21、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22、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23、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24、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25、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26、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27、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28、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29、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30、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31、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32、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33、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34、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3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36、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37、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38、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39、表情:形体语言得当,表情自然大方,诵读形式有创意。(2分)

40、脱稿:(2分)。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6)

——《论语》著名句子及译文 30句菁华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9、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7、食不语,寝不言。

1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2、子曰:“有教无类。”

23、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6、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2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8、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7)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30句菁华

1、病瘘(lǘ):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2、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3、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

4、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

5、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

6、莫:没有谁,代词。如:比得上,动词。

7、筑:捣土。密:结实。

8、既然:已经这样。已:(做)完了。勿动:不要再动它。

9、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10、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11、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12、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13、之:代词,指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14、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

15、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16、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17、木:这里指木梆。

18、何以:以何,靠什么。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19、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2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2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22、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23、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24、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5、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6、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7、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8、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29、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30、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扩展8)

——《琵琶行》 的原文 30句菁华

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4、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5、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6、关于小序:

7、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8、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9、背诵前两段。

10、古今异义词

1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1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14、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15、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16、《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17、“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8、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19、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0、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2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2、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23、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4、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25、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26、联结奏者与听众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见证。如果说乍闻琵琶时,诗人是充当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与琵琶女就颇有知己的感觉。知音者,既能知曲调,又能赏指法,更能听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胜过有声的无声。而知已呢,则有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从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己之慨,形诸笔端,跃然纸上。诗人甚至会觉着自己就是琵琶女。自屈原始,诗人们时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赏,自伤自怜,其中尤以杜甫的《绝代有佳人》为最。“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多么敏感、细腻的形象!自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见了才美德洁、心比天高的自己么?当琵琶女凄切自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时,诗人“始有迁谪意”,仿佛被人遗弃在明月下的沧海,四顾唯茫茫,谛听而瑟瑟,一种闲愁对一轮明月,此思也无涯,此恨也绵绵。身世之悲,际遇之慨。被青天绾系,绾成一个心结叫明月。

  三轮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单寂寞,让我们觉得除舟中诸人外,还若有人在焉。谁呢?月呀。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谁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谁。月可以说她冷心,也可以说她热肠;可以说她无言,也可以说她言无尽;可以说她寂寞孤独,也可以说她邀人把酒。总之,如果把月单看成一个客观事物,甚或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意象,都是不够的,她是一个人(特别是诗人)主观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有秋风明月为伴。此夜必定富有诗意。

  四、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琵琶行》 的原文5

  教学目标

27、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28、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29、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30、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