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原、丘陵为主。
2、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3、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5、在我国的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6、黄河下游变成地上河的原因是:
7、根治黄河的方法是,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8、长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的城陵机一段称荆江被誉为“九曲回肠”,
9、我国外流区河流的基本特点是河流多而长,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10、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原和华北*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1、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12、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
13、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1)窑洞(2)信天游陕北民歌(3)黄帝陵
14、*广场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15、北京的位置:位于华北*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16、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热带、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工业区等)、行政区域
17、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青藏地区包括*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气候以高寒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河流特点:河湖众多,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18、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19、陆地面积:960万*方千米。居第3位。。
20、陆界线:2万多千米
21、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22、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3、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24、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25、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6、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27、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实现现代化。
2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29、走科技强农之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0、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31、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32、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33、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34、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盒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35、21世纪以来,我国加强工业研发,鼓励加强工业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国产品牌,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36、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7、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38、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39、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4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初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40句菁华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4、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蒙古族、藏族。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5、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少生、优生、晚婚、晚育。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7、个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8、长江三峡(自西向东)。
9、(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10、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2、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化的根本保证。
13、我国的地理位置:
14、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15、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16、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洋的西岸。
17、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18、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9、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21、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22、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
23、开以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4、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5、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7、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8、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29、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30、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3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3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动物在生态系统
3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35、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分泌出人们需要的某种物质”。可节省建厂房和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36、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
37、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中间位东北*原。
38、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农作物一年一熟。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易发低温冻害。
39、东北三省是新*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工业的摇篮”。
40、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4、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5、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6、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8、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9、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10、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3、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14、天体系统
15、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16、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17、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18、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9、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20、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1、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22、温室效应
23、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4、*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25、*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26、酸雨危害
27、河流地貌的发育
28、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29、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30、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3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33、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34、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5、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36、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37、热带经济作物;
38、旅游业发达;
39、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40、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30句菁华
1、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
2、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3、东北三省是新*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工业的摇篮”。
4、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5、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少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6、世界国家面积前六位:俄罗斯(1707万*方千米),加拿大(997万*方千米),*(约960万*方千米),美国(937万*方千米),巴西(854万*方千米),澳大利亚(769万*方千米)。
7、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8、*一贯主张“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共处,*等互利”的五项原则。
9、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10、世界上发达国家共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
11、它是由*,韩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12、国界线: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主要是国家行使*范围的边界。
13、世界上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能画出它们的轮廓图P77图)
14、世界上人口前十位的国家:*、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15、发达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
16、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17、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洋的西岸。
18、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19、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
20、季风气候显著
21、梅雨与伏旱:6月中旬—7月中旬与7月中旬---8月中旬;江淮地区。
22、洪涝:夏秋季节
23、黄土高原地面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垦、采矿、修路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25、长江沿江地带西起攀枝花,东到上海,东西狭长的`“带状”区域。
26、我国长江沿江地带有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
27、人类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28、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9、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30、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2、前后矛盾;
3、对情节的概括和分析;
4、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5、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6、对文中佳词美句与精彩语段赏析品味;
7、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8、回延安
9、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10、篇末点题;
11、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12、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1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
14、喝:武松大喝(ha)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a)彩。
15、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16、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17、载:据史*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8、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在家和(hu?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a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9、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动词)人。
20、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ā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ng)而散。
21、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22、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3、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24、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25、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26、恶:这条恶(a)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27、模: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型做出来的。
28、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a)。
29、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30、弹:这种弹(dān)弓弹(tán)力很强。
31、古今异义
32、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3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34、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35、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36、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37、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8、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9、同音字
40、注意修辞上的一致性,仿句要与例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符合句子的语境。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 40句菁华
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3、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4、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5、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6、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7、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8、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10、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区域的含义
12、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发展方向。
13、荒漠化
14、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5、能源基地建设:
16、能源的综合利用
17、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8、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9、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20、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21、天体和天体系统
2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23、太阳活动
24、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5、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6、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7、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8、锋面
29、气旋与反气旋
30、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31、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3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3、河道曲直情况
34、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35、地形(a.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36、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37、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38、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39、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40、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高二生物知识点 40句菁华
1、前期
2、中期
3、光合作用酶:是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
4、诱导酶:指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合成的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乳糖的酶。
5、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6、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7、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8、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1、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2、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1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1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15、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16、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17、渗透压:
18、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19、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20、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21、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22、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23、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24、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25、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26、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2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28、细胞都能增殖、都能进行DNA复制,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29、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30、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3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32、*只要产生就能与卵细胞*。
33、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
34、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35、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6、性别决定的类型:
37、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38、(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基础知识
39、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0、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