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2、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4、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5、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2、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3、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四节》
4、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篇》
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
1、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3、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大学》
4、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
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2、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
3、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5、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