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3、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4、延伸拓展法。
5、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6、解释加点的词
7、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8、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0、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11、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12、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13、顺畅翻译全文。
14、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15、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16、生齐读,师正音。
17、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18、“聚室而谋”中“室”指:A、房子B、全家人
1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语气词B、哪里C、于之(在这里)
20、“遗男”是“孤儿”(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儿,他的母亲还在不在?
21、“寒暑易节”指的是:A、一年B、半年(争议题,不扣分)
22、“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方公里
23、“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满面B、讥笑C、笑微微
24、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5、有关作业。
26、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7、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28、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29、重点指导:
30、质疑。
31、古今异义字
3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33、文中的通假字
34、始一反焉 通“返”,返回
35、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36、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37、一词多义
38、京城 之子是“遗男”,去帮助愚公必然得到母亲的同意,可见愚公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
39、开放性作业。
40、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41、诵读法
42、学生朗读课文。
43、对比探究
44、分层提高
45、掌握文章内容。
46、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47、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48、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49、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50、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见《语文战线》1981年第8期。)